(1 / 6)

陈锋围绕着如何重点改善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生活保障,很详细的讲了自己的计划。

当然,一些拥有极高成就的顶级学者,如果能完成跨时代的研究,并承诺愿意和协会共享自己的知识,那么也有机会得到高额奖金。

并且保障协会不要你的专利,只要你的知识,也不独占。

合作模式为深度交流,比如你能加入协会主导的大型项目,负责其中一部分技术攻关,又或者提供自己的思路给协会,参与前景意义评定。

如果协会认可你的研究,那么你还能选择接受研究级的赞助,以及个人生活赞助。

不同等级的赞助会有不同的条件,但个人生活赞助是无需你付出任何额外权利的。

如果协会不认可你的项目,当然也无权强行阻止你,只是各种赞助就别谈了。

陈锋这个保障协会完全不染指新专利权,甚至也不分钱,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这些顶级科学家评定其项目是否有意义而已。

陈锋提的东西很大,希望这几位一起站出来给自己摇旗呐喊,劳尔森等人一时半会儿拿不出决定,还得仔细斟酌。

陈锋对众人的顾虑并不意外。

任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事物诞生时,都会让人顾虑。

更何况他这个协会还得完全建立在他个人高尚的分享情怀之下,以及潜在的超级雄厚的资金支持下,依然充满未知,也可能胎死腹中。

他不急着让人做决定,只是为了再次撒下新的种子而已。

通常情况下,只要是真正做事的顶级科学家主导的创新项目,哪怕最后研究项目宣告完全失败,这失败本身依然能有不小的价值。

这价值可能仅仅只是排除一个错误答案,也可能是在开展的过程中,顺带着发现了一些额外的成果。

假定对全球总投资一亿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比较粗糙的这样划分。

10%左右的项目可以超额达到预期目标,既满足原定计划,又额外得到更深入的结论或产品,又或是某个中间环节的产物其实具备极高价值。

30~40%的项目能刚好达到预期目标。这种项目通常属于应用类科学研究,从立项到推进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划。项目计划甚至能准确到具体哪几个月完成哪一个环节。

30%的项目则是差不多能完成到一半,这类项目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应用。

还有大约30%的项目则是完全的失败,这通常是一开始就彻底走错了方向,就连靠谱的中间产物都没能拿出来。

这不能怪从事失败项目的科学工作者。

因为失败具有时代局限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