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原创阅读网>都市言情>我的钢琴有诈>926. g弦上的咏叹,“我想弹琴了”

926. g弦上的咏叹,“我想弹琴了” (1 / 3)

秦键之所以能够如此直白的对一个获得杨尼格洛大奖的选手评头论足,给出一个“我认可你的技术”这一评价――

是源于他本身作为肖邦大奖得主面对公众审视目光的态度。

他接受来自各方的评论,官方、评委、乐评人、钢琴演奏家、以及其他音乐领域的专家。

不论善意的还是带着贬低的。

那都是他的音乐,他可以不接受,但绝不会制止他人来评价。

音乐的绝对主观性决定了任何奖项都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包括他自己的那座奖杯。

这也是他无法接受兰顿――名气=实力――这一观点的根本核心。

音乐的世界,耳听为实是他秉持的准线。

如果他个人觉得赫尔茨刚才这首作品只是寻常的学院派演奏,那么即便所有人都说这部作品宛如天籁,那他也只能认为今晚的时间还不如带着小胖段去浏览一下米兰的夜色风情。

然而事实上此刻他早已松开了段冉搭至与他大腿上的手,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舞台上的第二曲演奏――

【SonataforcelloandpianoNo5inDmajorOp.102No.2】

‘第五号大提琴与钢琴D大调奏鸣曲,作品号102,第二首’

依旧是贝大爷的作品的分割线――

舞台上第一乐章的演奏已经进入了一半,经过了开场曲目,赫尔茨在这首曲目的拉奏加入了更多的肢体动作。

随音乐摇摆,看起来格外投入。

秦键对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赫尔茨已经彻底的进入了演奏状态。

细致到极点的揉弦将琴弦与琴弓之间摩擦出的声音更为实质化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赫尔茨在对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实践上尽在于此。

晚年的贝大爷耳聋愈发严重,这极大的限制了他聆听自己作品的实际效果,但这也无疑让他内心的听力与想象力更加发达。

一个作曲家因为更加回归内心,其音乐的深刻性也必定会随之加强。

这也是为什么很难用语言简单的来说明贝多芬晚期音乐的风格。

这一点秦键自到维也纳之后,有这更为深刻的体会

各类课程里对于贝多芬晚期作品的提及,以及他近期所聆听的音乐都在明示此点。

但从音乐演奏的技法上,还是有几处较为常见的特性。

赫尔茨在此时的演奏就是在寻找尝试并尝试解读着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在秦键听来――

首先是对音乐动机的处理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